October
12
59-連續的智慧
語音:連續的智慧
金剛經演示到此,已經近乎圓滿。佛陀特別又為我們指出,經中須菩提所言之「世尊」及佛陀自稱的「我」,與「如來」一詞,不能以相同詞義認知。所以佛陀進一步解釋如來義,這在如來無所說及不可取不可說二文中,可得到清楚的說明。
接下來的經文,佛陀以是非是是的衍繹邏輯,再一次揭示一合相的世間真相,破除錯誤的對立思維邏輯。其中最經典的莫過於「世界即非世界,是名世界」,如果大家仔細的從頭閱讀到這兒,應該已經可以自己意會佛陀無以倫比的連續不間斷的般若智慧了吧!倘若我要大家好好細察當下的世界,每個人就自己熟悉的,應該可以得到不少見解。然而這個當下的世界體會,與兩千年前一樣嗎?不想也知道,應該有許多不同。到底那一個才是世界呢?從現實的存在感來看,以前的那個已經不見了,所以是非世界,而當下這個就是世界。但這個所謂的世界,將也會變成非世界!如果我要用一句話來說明這樣的現象,最好的說法是什麼?不就「世界即非世界,是名世界」嗎!這句型非常巧妙的把世界三際時間相的連續義呈現出來,從過去到現在,然後要繼續演變到未來。就像「… →非世界→世界→非世界→ …」,連續不斷的進行,生住異滅,成住壞空,綿綿密密從不間斷。
還有空間的連續義,佛陀所認識的三千大千世界,不是只有物理化學所理解的世界,還包括了極大範圍的心靈世界,尤其是禪天以上的世界,或是餓鬼及地獄道,主要是由神識活動所變化出來的情境。如果當下根器所觸感(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觸覺、思維)的世界稱為世界(簡稱為理化世界),那心靈活動所編織的情境就是非理化世界。但是大家應該都同意,一切理化世界,是先從能想(求生、欲望、規劃、企圖、…)的心靈活動,才產生行為造作出理化世界。這樣的過程,連續不斷的反復進行,交互影響,所以也是「… →非世界→世界→非世界→ …」。
佛陀所覺的般若智慧,不論在時間或空間上均連續不斷,故能圓覺一切世界,由剎那到無窮遠劫,從微塵到三千大千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