語音:不住相佈施佛陀在金剛法會中,一開始就立刻把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(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)的菩薩行宣講完畢:發菩提心 → 離四相落實菩提心 → … → 成佛。上根者,一聽到佛陀說,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即非菩薩」,就應該完全知道要怎麼落實自己所發的菩提心了。 不過佛陀也知道,光這麼說有許多人聽不懂,或不知道其因果關係,所以佛陀接著更詳細的說明何謂離四相。佛陀用菩薩佈施(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等)當例子,說「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而行於佈施」。所謂無所住佈施,佛陀又舉例說「例如菩薩不應住於色聲香味觸法(六塵)而行於佈施」。不住六塵佈施,是告誡菩薩在佈施時,不能以【美醜、屋子大小、好不好聽、香臭、好不好吃、刻板印象、貧富、貴賤、…】來決定佈施的對象。 如果以執著六塵為佈施條件,那長期佈施的結果是在製造對立!因為需要被佈施者總是被六塵條件分成若干類,如果行菩薩道者的菩提心,又被這些條件局限住,最後當然會讓受施者產生不愉快的經驗。此時菩薩行者,如果又有「我在做好事的優越感(期待被尊重的心)」,那必然引發煩惱。 最重要的,這些自以為公平的六塵條件,隨著時空背景變化無常,沒有一定的標準。過去對,現在不見得對,未來則不知。如果用變化無常的六塵條件行佈施,一個過去被尊敬的大菩薩,現在可能變成大罪人,未來就不知道。歷史上不乏這樣的例子,當代被尊敬為英明的王,現在被批評的一文不值…。 一個住相(執著六塵條件)佈施想當個好人的凡人,都常常好心被認為是惡意了,何況住相的菩薩道行者,想究竟解脫是不可能的!只要住相,就有範圍,有時效。因此如果菩薩可以不住相佈施,那所引起的善緣,沒有範圍限制,沒有時間限制。善緣無所不在者,稱為菩薩。 註:佛陀在金剛經中,常問須菩提「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上、下虛空可以度量嗎?」,須菩提都回答「不可度量(無窮大的意思)!」。兩千五百年前在平地上的佛陀,宇宙概念超精準!
語音:見諸相非相佛陀告訴須菩提說:「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」。讀佛經必須完整理解,不能斷章取義,否則容易得到錯誤的結論。這可能是為什麼佛陀在金剛經中,不斷重復要大家至少讀四句話(四句偈或四段),這樣才有機會看到完整的法義。 「諸相非相」不是否定「相」的存在。倘若當下的「相」是不存在的,那就應該沒有「見」的問題。也不能告訴別人說,那都是沒有的,不要受影響。明明被打到就要痛死了,卻跑來告訴我「諸相非相」,所以不要理會。這麼說只會製造出兩種人,信以為真的變成瘋子,還有不信的變成謗佛者。 所以「諸相非相」不是說「所有相都不是相」的意思,這種直接否定的見解,與斷滅論是幾乎等同的想法,為佛陀所不許的認知。這樣的過失起因於對經文的掐頭去尾所引起,所以要理解的是「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」,而不是只有「諸相非相」。「見諸相」就表示當下諸相的存在,從當下複雜宇宙人生的呈現,所謂的「見」不只是用眼睛看到的而已,應該是一切所能覺察的當下現象。因此完整的解釋是,一個修行者,如果對於當下所能覺察的一切相(現象),都能夠即時認知其無法真實擁有的空性,並進一步的體認當下諸相其實有無量認知(無量義),這樣的修行者,才能稱為認識「佛、如來」。 所以在這段經文一開始,佛陀先問須菩提,能否以身相見如來。這等於從最簡單的眼睛所見討論起,須菩提當然知道佛陀的義趣,因為佛陀告訴過他「身相即非身相」。因為佛陀的身相,隨著體能狀況剎那剎那不同,昨天的身相是佛,還是今天的才是?只要認定當下的身相是佛,那過了當下,佛就不見了!更何況,就算是當下佛陀的身相,也有無量義啊!提婆達多曾在山上拿石頭丟佛陀,在他的見當中,佛陀是眼中釘!然而阿難看到佛陀時,金光閃閃莊嚴異常,在他的見當中,佛陀是無可比擬的殊勝!把佛陀的身相當敵人是不對的見解,然而阿難把佛陀殊勝莊嚴的身相當成崇拜的對象,一樣是不對的,所以在楞嚴經上被佛陀指正。 所有人一見到相(呈現、結果、業報、…)就被卡住,產生五蘊執著,不愛的想排斥,愛的想永遠擁有。但是「相」隨著時間變化,就算當下的認知,也是千奇百怪,連自己過了今天到底還愛不愛都說不準。所以不只是自己的相隨心轉,包括能見的一切也都隨心轉,因此佛陀說「所有相皆是虛妄」。我們就都是因為看不透這個真實狀況,所以才產生怨憎會與愛別離的苦。 一個菩薩如果執著在所見的一個相上,就失去了觀察及剖析緣起(相的來龍去脈)的能力,也因此見不到相的無量義,這樣就可能讓所有的心念與行為產生過失,顧此失彼而不圓滿。我想這應也是佛陀對發菩提心的菩薩們最懇切的叮嚀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