語音:善與不善
當菩薩忍成習慣後,智慧才有時間有機會可以生出來。如果常常很情緒化,那照見緣起的機會很低,因果關係的釐清,幾乎是不可能的。在不是很清楚的狀況下,所採取的任何心行,都是隨著自己的業習反應。這樣到底能否善解各種問題,完全只能憑運氣,甚至非常宿命的,對自己的生命有很濃的失控感。所以衝動不忍,不但是沒有效率,更可能是製造問題的原因。
佛陀在這一段有關忍辱的經文中,特別說了一個故事(大家在網路上可以找到許多版本,我就不再贅述),用以強調修忍辱的重要性。在忍辱成就後,接著又把如何無所住而行於佈施的道理,再仔細的陳述一遍。主要是囑咐菩薩們,沒有一定的忍功,去行佈施可能也是錯的。譬如當自己盡心盡力去幫助一個人時,那人不但沒有感激,還反過來無理要求,不如他意還被咒罵。此時,自己如果忍功不行,那非得嗔心大起不可。這看起來就像,行善佈施是為了要讓自己生氣似的,不免有些笨!
又或譬如,水災過後,自己決定開五小時的車,去幫受災者清理家園。風塵僕僕的到了現場,發現由於救災必須有一定的順序,結果自己似乎插不上手。所以覺得沒有做到很不甘心,硬是要幫人家好好的挖一下泥,完全不管有沒有用,就是要做就對了!目的是讓自己可以享受一下助人的喜悅,這過程真的是充滿著弔詭,這菩薩道行得很自私!當然不能呵責這個人,然而忍不住很衝動的跑去助人,完全不弄清楚方法,再累都可能是在幫倒忙。
要無所住而生其心,才能生智慧,才能讓自己的行為與態度是符合正道的。如果行善前,真的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尊敬或感恩,那遇到逆緣時,就不至於怒不可遏,比較能夠釋懷。如果助人前,沒有非助不可的住心,當發現沒得幫時,就不會硬要強迫別人被自己幫一下。
愛與慈悲,原就是菩薩心行的自然流露。但是如果忍不住亂愛一通,那不但對人對己都無益,甚至令人困擾不已!所以悲智雙運,是多麼重要啊!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(所)教」,這「善與不善」,全繫在這無所住而生的一念淨心之上。以為自己在行善,是真的嗎?這「善與不善」,全看自己如何用心。
語音:忍無可忍
「忍無可忍」,我當然不是指忍不住的意思,而是說忍的最高境界。忍到沒有什麼好忍的,忍到成為習慣,忍到與起心動念渾然一體。一個菩薩如果能成就這樣的忍,就稱為不退轉菩薩。此後一切心行只有進步,連原地踏步都不可能發生,而這就稱為實證佛陀所謂的「忍辱波羅密,即非忍辱波羅密,是名忍辱波羅密」。
在稍後的經文中,更可發現佛陀說,一個忍法成就的菩薩,勝過一個以無量財寶佈施的菩薩。為什麼忍重要?大家試想生活中的分分秒秒,可發現無時不刻需要忍!面對無事做時,忍不住就會出現無聊感,倘若繼續忍不住無聊,那可能就要做一些會後悔的事。面對事情很多時,忍不住就會出現壓力感,再忍不住壓力,那可能情緒爆發,…!面對讚賞,忍不住就會得意忘形,再忍不住就引人妒嫉。面對責難,忍不住就會生起敵意,再忍不住就可能傷人傷己。面對饑餓、美食、窮困、財寶、寂寞、熱鬧、落魄、刺激、失戀、熱戀、悲哀、高興、定境、混亂、迷信、神通、…,忍不住就會造惡業。
如果我不斷窮舉證下去,最後將會把世間的生活,剎那剎那不間斷的填滿!只要是個活著的有情生命,有誰可以避免這些情境呢?不忍可以嗎?我不知道是否可以!但我知道如果一次不忍,倘若自己還有機會再忍,那肯定比這次更難忍。因為上次不忍,所以沒有機會心平氣和的找到善解之道,下次同一業緣經過上次加料後,必然更加嚴重!
一個菩薩不會把這樣堪忍的生活,當成是修行的障礙。相反的,這是一個剎那剎那具足開悟因緣的道場。想要從中成就道行,佛陀說很簡單,只要忍就可以!但忍不是算了,更不是姑息,而是為正思惟找到足夠的空間與時間,因此有機會找到善解之道,故能轉一切緣為增上緣,使得佈施的能力越來越好。這一切成就,無不成道於忍。
語音:金剛不怕
佛陀在稱許須菩提說的離相成佛很正確之後,忽然冒了一句,「若復有人得聞是經,不驚不怖不畏,當知是人甚為希有,…」。
大家試想一個佛教徒,尤其是深信佛陀的弟子們,第一次得聞金剛般若經,從「諸相非相」、「不可取不可說」、「佛法即非佛法」、佛陀「於法實無所得」,一路讀到「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」,然後「離相成佛」。如果信佛成了迷(粉絲),金剛般若經讀到這裡,實在不懂為什麼佛陀要說自己無所得,又要說佛法不是佛法?!倘若又正沾沾自喜於自己的佛法無邊,法相莊嚴,連自己的佛號都想好了,一路聽到佛陀說離相才能成佛,那可真的要嚇死掉了!
如果一個努力學佛修行的人,讀到金剛般若經的這些章句時,不生畏怯,不但不退轉,還由衷的讚歎未曾有。這表示他契入第一法義,世間的一切經過金剛般若慧的觀照,全部都圓覺其第一義。也就是說,凡夫所有非第一義覺察的標的,具足金剛般若慧後的覺察,也是圓覺第一義的。
假如張三擁有一萬萬萬…萬萬萬兆億元,有一天讀到「金剛般若錢經」,上面寫說其實錢不是錢,錢不可取不可用,絕對會賺錢的方法,實際上不是賺錢的方法,你啊其實沒有真的得到錢!別把錢想成是自己的,才是真的有錢!不曉得張三會不會嚇死?至少在心裡大罵胡說八道,※※不通好幾回吧!這就是沒讀懂囉!
想想,那麼多錢,就算放火燒,恐怕燒一輩子,也還是剩下很多吧!想必張三找到了絕對會大賺的好方法吧,而這個方法,剛好很有效率的,把張三的錢越變越沒意義!錢多到變得沒意義,所以不能說真的得到錢。越覺得這些錢是自己的,越不與其他人分享,這些錢就越沒有用。張三所有錢的99.99%都沒法用到,這能說真的擁有錢嗎?如果張三真能讀懂「金剛般若錢經」,那真可謂甚為希有,是名真正的有錢人。
也許我的例子太誇張,但世間的無明,不知真實義,應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,大家就自己調整,體會一番吧!
語音:入菩薩行
金剛經由須菩提向佛陀請法而拉開序幕,須菩提說:「佛陀啊!您一向對大菩薩(摩訶薩)非常護持,而且有很平實的囑咐。所以如果有守戒清淨的佛弟子(善男子善女人)想要發啟能成無上正等正覺的慈悲心(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-發心成佛),那他日常生活應該如何起心動念?應該如何把煩惱的心,轉化為與成佛相應的菩提心呢?」
佛陀回答說「要令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,這樣滅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後,實實在在的體悟根本沒有眾生被滅度。如果不能這樣體悟,根本就不能稱為是菩薩!」,這句話主要關鍵在於,真的去滅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後,而證悟眾生的緣起空相。這與根本沒有做,而覺得根本沒有眾生被滅度,是完全不同天差地別的兩種生命體認!前者大慈大悲,後者自私愚蠢。
如果我去行善,幫助貧苦的人,號稱在行菩薩道。然而在佛陀的回答中可以發現,如果我覺得是我幫助了人,那我就不能稱為是菩薩!會不會覺得佛陀對菩薩的要求太不近人情呢?事實上想清楚後,會發現佛陀說的是老實話。如果我老覺得自己在幫別人,幫越多人,煩惱的風險就越高,這與成佛不就剛剛好背道而馳,這樣的行善其笨無比,吃力不討好!因為越幫越多人,自己越來越得意,再加上一大堆人來灌迷湯,不由自主的覺得自己偉大得很,…。此時忽然來個白目的冤親債主,說我做的全是沽名釣譽,不值一提,根本是假仁假義,這下子那個全是我做的得意,全部變成怒不可遏,…這下不是成佛,而是成個鬼!
再說,到底是誰幫了誰?那還得仔細想想才行。我號稱在行善的去幫忙貧苦的人,換回來菩薩、善人、天使、…等等的美名,然後繼續過著自己還OK的生活。但是那個貧苦的人呢?還在過著貧苦的日子!如果我老覺得自己助人很偉大,甚至被我幫的人如果不感恩我,我說不定還氣得要命,大歎好人難做!難道那個貧苦的人,好做了嗎?假使一個人發願行菩薩道,卻每天計算著自己幫多少人解決了煩惱多少次,這樣像是在利用別人的煩惱病死苦,成就自己的菩薩道,這麼自私自利還能稱為菩薩嗎?到底誰應該感恩誰啊?難怪慈濟的證嚴法師,要她所有的同行者,稱慈濟的照護對象為「感恩戶」。是啊!該感恩的是誰呢?
註1:「無餘涅槃」就是成佛的意思。
註2:「滅度」指引導眾生消滅那些會產生煩惱的原因。
語音:須菩提
在進入真正經偈義理分享前,兩個轉法輪的主角一定要先介紹一下,第一個當然是說法的老師-佛陀,而這已經有專章簡單的介紹過,大家可以閱讀「累世恩師」系列文章。另一主角,就是受法的須菩提了。佛陀在金剛經中所說的法,可以說甚深無以倫比,在人類歷史上,必然是空前絕後的!將來就算有佛出世,也一定是這麼說,不會有其他的說法,也不可能有更大的範圍可說!然而為什麼找須菩提來對話呢?
從「增壹阿含經」中的一段故事,可以知道這麼重要,這麼深奧的法,為何要找須菩提來當助教。有一次佛陀離開大眾好長的一段時間(三個月吧),弟子們都超想念佛陀,忽然聽說七天後佛陀要在僧迦尸國與大眾見面。因此有許多人想如何最先見到佛陀,好像最先見到佛陀就可以得大成就一樣。這個想法與現在人修行的想法很類似,每天賴著師父,師父到那裡就跟到那裡,見到師父時道貌岸然,沒見到師父時,有人連吃飯睡覺都不安穩,亦或是有不少人就忘了自己的修行,還有人一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師父就暴跳如雷,完全忘了正道!難怪佛使比丘要說,師父是牢籠。師父本來是要教學生解脫煩惱枷鎖的,結果沒想到學生卻執著師父,師父當下成了囚禁學生的牢籠!所以佛陀「失蹤」了幾個月,就讓一大群躲在師父牢籠裡的學生們,大為緊張!一聽師父要回來了,全部擠成一團,想先見到師父,就像是現在的粉絲想見到偶像一樣。把師父當偶像,對一個佛教徒而言,是與煩惱解脫背道而馳的。
須菩提與其他學生不同,他想…到底看見佛陀的什麼,才是真正的見到佛陀呢?是佛陀的身體?影子?畫像?聲音?他想起佛陀曾經告訴他,見到空寂的緣起法性即為真正的見佛。因此須菩提不像其他的粉絲學生們,全擠到僧迦尸國與佛陀的身體見面,而是留在原處思維佛陀教他的緣起性空法義。所以當第一個見到佛陀色身的蓮花色比丘,對佛陀頂禮,高興的說:「老師!我好不容易的第一個見到您」。佛陀卻說:「妳錯了!第一個見佛的是須菩提,因為他在舍衛城外,精進禪思,體會老師的法義,他才是真正見到師父的人」!須菩提也是因此被譽為佛陀的學生中,解空第一的高徒,所以佛陀講述般若法義時,最佳助教當然就非須菩提莫屬了。
大家千萬別誤會,以為我是在說尊敬恩師是錯的。尊敬恩師當然是完全正確的,但把師父當偶像崇拜就不對,起心動念沒有見到師父就脫序,也是不對。真正的尊敬恩師,是把老師的精神法義完全證悟,然後像恩師護念自己這樣,去護念其他需要的眾生。而這個道理在任何師生關係中,都應該是適用的。如果有學生很感激我,想不出來到底要送什麼禮物答謝我,我都會告訴他,如果認為老師真的幫了他很多忙,那感激老師最好的方式,就是用相同的態度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