語音:金剛緣起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是我入佛陀法海的門,最早對金剛經的印象,是在高中時期,不曉得誰在我桌上書架裡塞了一本小冊子,連名字都看不懂,所以也沒有看…。直到工作的第三年(1991),在各種因緣下,我開始想看佛經。此時,我弟弟不知何故的,送給我一本很精美的小冊子,其中就有金剛經,因此我開始很徹底的理解佛法,應該說是從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入門吧。
金剛經的內容,主要是佛陀與須菩提的問答錄。起初我連誰在說話都搞不太清楚!更不用說一大串的專有名詞。從不懂到不以為然,最後到自覺愚蠢,終於不由自主的感恩佛陀,埋下續佛慧命的種子。對一個從小數理能力較好,學工程而且迷信科學的我,想說服我相信某一宗教的經典,事實上有如緣木求魚,所以我將金剛經精讀(非念誦)了百八十遍以上,才打通了我的所知障。
之所以能由不懂到不以為然,是因為「傲慢+沒自信」使然,這讓我不服輸的硬K,終於弄懂了字面意思,所以產生完全不以為然的感覺!還好「沒自信」讓我覺得不可能每個古聖先賢都比我笨,一定是我沒搞懂…。就這樣,有時一個句子思考超過一星期,終於撥雲見日的,初嚐陽光的溫暖。智慧的初體驗,讓自己覺得笨到極點,儘管身語意照樣,卻常常整個星期,心念完全沒有波動!從來沒有過的經驗…。原來真正發現自己超笨時,竟然這麼這麼的舒暢,很妙吧!
金剛經的開始,就令我感動莫名。佛陀是2500年前,印度東北方一個非常富庶的小國家的王儲,他為了告訴千秋萬代的我們,人是可以成佛的,把自己從最尊貴的太子,變成一個以乞食維生的小民!從最基本的禪修開始,一步步的邁向成佛之道。金剛經一開始,就記載了佛陀一天的生活寫照,佛陀平常每到一處,都是安住在城外的樹林之中,吃飯時間到了,才入城向在家眾乞食。光這個每天的日常生活,要放下的就有太多太多了!二十九歲前他是錦衣玉食的王儲,成佛後連國王都非常尊敬的大覺者,徒眾不知有多少…。但在金剛經中,我們知道佛陀自己去乞食。為什麼佛陀要自己乞食,那是因為佛陀了解因果關係,所以希望讓所有人都有機會與佛陀結緣。因此他的乞食是依序的,佛陀不會因為那一家特別熱情,或特別可口,就每天都去同一家乞食。
我們也許因此與佛陀結下這樣的善緣,所以現在才有機會一窺金剛智慧的奧妙。但由於自覺慧力淺薄,所學極為有限。接下來不知有多久的時間?我打算以關鍵語偈的方式,與大家分享當初閱讀金剛經的法喜,希望可以供養大家,也請大家指教,阿彌陀佛。
語音:離相成佛
佛陀在接下來的經文中,一再的叮囑我們,不要被現象所迷惑,不要執著表面的相狀。他甚至用自己累劫修行所感的德相,當例子,告誡我們,不可以用佛陀的德相,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已經成佛。轉輪聖王(行仁政,學佛的國王)也會具足德相,有正禪定的修行人,也具有智慧德相。而這些德相成就者,往往被自己的德相所迷,這也是為什麼六道中,會有天道的原因。住德相最成功的,非色界(禪天)眾生莫屬了!
更重要的是,佛陀所具足的三十二種德相(出現在中阿含經),是因為不執著(不迷戀)任何相才具足的。如果有人迷戀佛陀的智慧德相,因而想要煩惱解脫,那剛好與佛陀成道的法緣背道而馳,所以佛陀才以自己的相貌為例,要我們不可以執取相貌尋求解脫,那是絕對不可能成就的。
在前面我們已經知道,佛陀教菩薩三輪體空必須不住相佈施,要體悟諸相非相。到這裡佛陀更進一步的告訴須菩提,離相即成佛!如果我們知道緣起緣滅的世間,在實質上沒有能永遠執持的,就知道離相根本就是剎那剎那的真實,不管要不要信,誰也無法逃離這個實際!換句話說,我們本來就應該是成佛的!因為不論要不要,願不願意,離相是一件任誰也無法改變的必然!我們的問題在那兒?很簡單!只有三個字,放不下!
但是大家必須謹記,放下不是放棄,出離也絕對不是遺棄!放下的是已經無法改變的現實,不是放棄改善生命的機會。出離是逃出自己私欲的魔掌,絕對不是遺棄關愛自己的人,更不是逃避自己的責任(尤其是過去自作的業緣,越逃越糟糕!)。
所以我們跟佛陀有什麼不同?同一個地球,同一個日月,一樣吸氧氣呼出二氧化碳,渴了要喝水,餓了要吃飯,…。我想最大的不同是,佛陀的生活態度,心行習慣,完全符合世間離相的真實,所以行雲流水,灑脫自在。我們則起心動念常常不符真實,因此矛盾四起,偏又不調整自己,老是妄想世間能停格或快轉來配合自己!這怎能稱心如意呢?煩惱的機會當然就很高啊!
語音:我非我是名我
我以前寫了一篇文章「須彌納介子」,如果讀過這篇文章,應該就知道佛陀為何告訴須菩提「…諸微塵,如來說非微塵,是名微塵。世界,如來說非世界,是名世界」。從一切生住異滅,剎那剎那變化的真實狀況來觀察,非微塵→微塵→非微塵,非世界→世界→非世界,是連續不斷變化的過程,是整體無法分割的真實狀況,一切無法定格認識!
有那一張照片與當下的實際是完全一致的,如果在高倍顯微鏡下,應該是幾乎要不認識的吧!所以不只是微塵非微塵是名微塵,根本就是我非我是名我!剛出生的自己與現在的自己,身體、知識、能力、朋友、身份、…,一樣嗎?應該非常不同吧!那個嬰兒如果是我,那今天的這個是誰?是非我!如果當下這個才是我,那個嬰兒就是非我,將來的那個,就更不知道是啥了!
假設我們都很定格的自我認識(即我執很重的),就立刻出現「我」還是「非我」的矛盾。就像非常怕老的人,完全不想承認已經五十歲的自己,每天活在當下的「非我」,執著一二十年前的「我」,那就得常常被我及非我的矛盾,教訓得灰頭土臉,甚至對鏡中的自己感到很陌生。對真實的我,根本就認識不清,那裡有辦法為當下的生命,做出最好的改善呢?
所謂真實的我,即佛陀所覺勝義(如來說)「我非我是名我」,因為對自己的認識,必須是動態的認識,雖然過去的我不是現在的我,但是如果否定過去的那個非現在的我,當然也無法出現當下的這個我,而將來要出現的那個非現在的我,也無因緣呈現!但是生命的連續演變,根本無法用任何方式否定,而這樣的勝義諦,用最簡單的語句不就是「我非我是名我」嗎!不整體認識,就是不認識!真實的世界與其中不計其數的微塵,不也是完全一樣的道理嗎!
為什麼多數人,讀金剛般若經時,不是覺得很矛盾,就是覺得難信難懂!那是因為我們對真實的自己,認識不清,甚至是錯誤的,偏偏又根深柢固的認為這樣才對。忽而看到佛陀的真實語,當然會不懂或不信,這應該是正常的反應吧!
語音:如來無所說
接下來這段經文,更像這師徒二人在打啞謎!「須菩提於意云何?如來有所說法不?須菩提白佛言,世尊,如來無所說」。佛陀先問須菩提說,如來有說什麼法嗎?須菩提回答說,尊敬的老師,如來並沒有說任何法。如果看過前面不可取不可說這篇文章的人,應該就可以明白,為什麼須菩提會如此回答。
如來這個詞,在金剛經裡出現時,都代表了佛陀所覺悟的那個無法言說的第一義諦。如來也常常是代表著,那個覺悟一切緣起緣滅的佛。然而佛所覺的勝法義,無法言說。因此那個圓覺勝義的佛,能說出任何勝法義嗎?當然是無所說囉!大家如果讀過佛是什麼?這篇文章,就應該明白,佛陀連佛是什麼?都無法說呢!更何況佛所覺悟的真實內容,所以佛陀說他自己說的法如渡河的船。從須菩提這段回答中,最能證明這一點了,「世尊,如來無所說」。世尊是佛陀的學生對老師的尊稱,後面接著如來無所說。所以那個世尊佛陀,當然是說了很多佛法,不過這些都只是佛所覺勝義的標月指,而不是如來所覺法的勝義諦。
有許多人試圖解釋如來一詞,但是我想從金剛經所體會的詞義,應該已經足夠認識這個佛陀對自己所覺勝義的代名詞。我最常見大而化之的解釋是,類似將「如其本來」這樣的說法稱為如來。這種解釋有個過失,是說有一個「本來」可以圓證回復嗎?那這個本來是什麼?可得講清楚!否則佛與梵(建議大家去閱讀印順導師著作:佛教史地考論之印度佛教流變概觀)就一樣了。因為印度話的Tathagata,我們翻譯為如來,其實印度語也用於神(梵)在稱呼自己的代名詞。
倘若大家一定要給如來一個簡單的解釋,我想大智度論的「如實道來故曰如來」,最沒問題吧!體證真實道理的人,可自稱如來。所謂真實道理,就是一切法的第一義諦。
語音:不住相佈施
佛陀在金剛法會中,一開始就立刻把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(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)的菩薩行宣講完畢:發菩提心 → 離四相落實菩提心 → … → 成佛。上根者,一聽到佛陀說,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即非菩薩」,就應該完全知道要怎麼落實自己所發的菩提心了。
不過佛陀也知道,光這麼說有許多人聽不懂,或不知道其因果關係,所以佛陀接著更詳細的說明何謂離四相。佛陀用菩薩佈施(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等)當例子,說「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而行於佈施」。所謂無所住佈施,佛陀又舉例說「例如菩薩不應住於色聲香味觸法(六塵)而行於佈施」。不住六塵佈施,是告誡菩薩在佈施時,不能以【美醜、屋子大小、好不好聽、香臭、好不好吃、刻板印象、貧富、貴賤、…】來決定佈施的對象。
如果以執著六塵為佈施條件,那長期佈施的結果是在製造對立!因為需要被佈施者總是被六塵條件分成若干類,如果行菩薩道者的菩提心,又被這些條件局限住,最後當然會讓受施者產生不愉快的經驗。此時菩薩行者,如果又有「我在做好事的優越感(期待被尊重的心)」,那必然引發煩惱。
最重要的,這些自以為公平的六塵條件,隨著時空背景變化無常,沒有一定的標準。過去對,現在不見得對,未來則不知。如果用變化無常的六塵條件行佈施,一個過去被尊敬的大菩薩,現在可能變成大罪人,未來就不知道。歷史上不乏這樣的例子,當代被尊敬為英明的王,現在被批評的一文不值…。
一個住相(執著六塵條件)佈施想當個好人的凡人,都常常好心被認為是惡意了,何況住相的菩薩道行者,想究竟解脫是不可能的!只要住相,就有範圍,有時效。因此如果菩薩可以不住相佈施,那所引起的善緣,沒有範圍限制,沒有時間限制。善緣無所不在者,稱為菩薩。
註:佛陀在金剛經中,常問須菩提「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上、下虛空可以度量嗎?」,須菩提都回答「不可度量(無窮大的意思)!」。兩千五百年前在平地上的佛陀,宇宙概念超精準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