語音:三千大千世界
三千大千世界是佛經中的宇宙觀,在金剛經中佛陀用來形容遍計所執的量。關於這個多重宇宙觀的概念,有比較細節描述的,都是佛法的論著,如大智度論。我想在網路上應該可以查到滿詳細的說明,我就不再贅述。基本上,佛陀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的概念,按照所形容的規模及結構,應該與目前天文學所稱的銀河系差不多。
從物理上的理解,對日月系統(行星系統)、多重重力結構、極大空間的虛空、離子風、光、雲氣、等等組成份子,除了用的名詞不同外,可以說形容的相當雷同。當然最不一樣的是,佛陀把精神及心靈成份,整合到三千大千世界裡面。我想這是用極端物理的天文望遠鏡,與透過甚深禪定,對宇宙觀察後,所必然會出現的最大差異點吧!把人用電子顯微鏡仔細解析觀察,發現人體也是質子電子所組成的,不過電子顯微鏡,應該看不到愛是啥?智慧為何物?然而把這些心理作用去掉,人就與石頭差不多!
每一重世界外面必定被禪天(極定心靈所見)所含括,最後一重的大千世界(銀河系)是包括四禪九天及四空天所含蓋的範圍。佛陀住世時,要他的學生,必須精進禪思,常住四禪定以思維佛法要義。大家現在應該知道為什麼佛陀要如此勉勵他的學生們,因為住第四禪定,才有機會一窺當時佛陀所覺的心境。佛法的論著裡,有人認為一個三千大千世界,即是佛陀起心動念所攝受的範圍。我們的起心動念範圍在那兒?常常出不了我執的大門,想的全是周遭不到幾十公尺範圍的彈丸之地!
當然我們也可以想得更大更遠(不是指胡思亂想),因為我們有明白因果關係的覺悟能力,這可以讓我們具體攝受感官所不及的那些。而佛法就是在教我們如何更細節的、更精確的、更完整的剖析因果關係。每天只想到自己方寸之間的人,與一起心動念即含括大千的佛陀,所覺所見差這麼多!佛陀卻不厭其煩的,對我們解釋了四十年。你願意教螞蟻怎麼過生活嗎?而且要用盡各種方法,不厭其煩的教四十年!
有人認為每天給螞蟻吃,甚至給他們住更好的窩,就是愛!教他們怎麼過日子?太麻煩了吧!反正雞同鴨講,又聽不懂。有人認為引導他們相信某些目標,只要照著做就可以得到好處,制約其心念,就不會惹事生非,日子好過點。總之,不論如何,就是不教螞蟻們自己該怎麼過沒有煩惱的日子。因為這些人,自己可能只是一隻比較大的螞蟻而已,也許他所覺只是比小螞蟻們遠大一些些而已。一隻超長壽的大螞蟻,如果能活一年,那對他七十年就相當於7000年吧!宇宙已經存在超過300億年了,這想必是永恆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了吧!
事實上,佛陀並沒有把我們當螞蟻看,相反的他發現一切有情皆具足了成佛的覺悟能力,只是自己拼命的誤用覺悟能力。還好他把最寶貴的成佛經驗,毫不保留的教給我們。我呢!不自量力的,一寫已超過兩百五十篇文章了,如果印成書應該超過500頁了吧!只是想…,佛陀這麼寶貴的法,千萬別被那些怪力亂神給淹沒掉才好!
語音:大哉問
佛陀說法,是隨緣而起的,佛陀不可能自言自語。一定是有說法因緣,才隨緣開示。接下來的經文,等於是須菩提為了我們後世佛弟子們,請佛陀更詳細的把這無上解脫智慧,再講解一遍。須菩提的請法,對我們而言,可說名副其實的功德無量,他兩千五百多年前的這一問,真是大哉問!問出了金剛般若波羅密,造福已經超過兩千年了,而且還會窮盡一切未來際,不停的結善緣下去,有辦法算出總量有多大嗎?
經文到此,一個菩薩應如何無住生心的將無上解脫慧貫徹到生活之中,甚至貫徹到剎那剎那的起心動念之間,佛陀已經把因、緣、果報等都具體的說明完畢。所以須菩提問佛陀,這麼殊勝的經典應該以何為名呢?佛陀說就稱為「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(Vajra-Prajnaparamita-Sntra)」,並要大家以此名義奉持。為什麼稱為「金剛」呢?這是印度出產的一種鑽石,堅硬無比,任何物質無法將其毀壞。我想佛陀是要比喻般若智慧能銷無明煩惱,就像金剛鑽石能銷一切物質那樣,無堅不摧。
但是佛陀知道,光這樣的名字,可能又讓後人誤以為,金剛般若慧像鑽石一樣,珍貴異常,忘記了當初佛陀以金剛為名的勝義。所以佛陀立刻接著告訴須菩提,為什麼佛陀要將般若波羅密冠以金剛二字,佛陀說:「因為般若波羅密,即非般若波羅密,是名般若波羅密」。如果大家讀過是非是是這篇文章,應該就能理解佛陀這樣的說法。般若智慧能證悟一切實無所得,故菩薩能遊戲人間生死自在,大慈大悲行大願,而不被煩惱卡住。這樣覺正淨的生命,完全契入緣起空性的第一義諦,就是靠般若智慧緣起的。能契入空性勝義的智慧,必然是能善解一切法及非法,能轉一切緣為增上緣的。所以一個有無上解脫智慧的人,不論是遇上契合解脫智的助緣還是非助緣,都能轉為善緣而增長其無上解脫智,這樣的智慧當然不會被任何無明煩惱所破壞,故名金剛。
能如此奉持金剛般若經,簡單的說,恰恰好就是把佛陀說的變成白話文:「所謂般若波羅密,就是能立即連非般若波羅密也轉成是般若波羅密,才真的是名般若波羅密」。不能如此奉持,那佛陀的無上解脫法,就等於在製造對立,這還稱得上菩薩嗎?可能連個凡夫俗子都不如呢!
語音:佛陀的授記
智慧如須菩提者,當佛陀宣說金剛般若波羅密(金剛解脫慧)到此處,已經心領神會,完全契入佛陀法味。所以基本上,金剛經的無上勝義,到此應該已經宣說完畢。
因此,佛陀依照慣例,在宣說完畢後,都要求弟子背誦,傳承法脈,使佛陀的法身慧命得以相續於裟婆世界中。所以須菩提依慣例,從頭背誦到這裡一遍。只是在金剛經中,佛陀很特別的,用近乎命令的口吻(這是非常少見的),要求一切世間的天人及阿修羅等,對有金剛經的處所,必須非常恭敬,而且供養該處所,就像是在供養佛陀那樣。事實上,佛陀說有金剛經的地方,即是如佛陀所住之廟堂。因此所有恭敬的佛弟子,都必須把金剛經所在之處,視為有佛的地方,要供養頂禮。在許多大乘經典中,我們會發現有許多內容,是在描述佛教的護法神,如何發誓護持經典,還有如何保護受持經典的弟子。但像金剛經這樣,佛陀不等這些護法表態,直接要求必須護持的,真的是不多見!這可以知道佛陀重視金剛經的程度。
佛陀對金剛經護持要求的殷切,在諸經宣說法會上少見,對能受持金剛經的人,更是讚歎的不得了,這樣的讚歎措詞,也是非常少見的!佛陀告訴須菩提說「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」,這等同於佛陀為受持金剛經的弟子授記,能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。換言之,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(無上正等正覺),也就是能成佛的意思。所以能悟通金剛經,並且融會貫通到生活之中(受持),就得到了釋迦佛的授記,將來必然成佛。
須菩提在得到佛陀此一無比殊勝的授記後,又擔心後世的我們,在看到這一段希有難得的佛陀開示時,全都像我一樣,被所知障(數理邏輯等等…)箝制了慧根,錯過了開悟無上解脫智的機會。因此他開始報告自己的聽經心得給佛陀聽,藉著求佛陀印證的過程,讓佛陀的金剛般若慧,能更清楚的展現出來,所以我們才會有後面一段更長的經文,這也才有機會讀懂金剛經。
語音:超級大福德
佛陀問:用三千大千世界裡所有的七寶(金、銀、琉璃、硨磲、瑪瑙、虎珀、珊瑚)去佈施,福德大嗎?須菩提回答說:很大!我想這大家都知道,常佈施財物可積福報。施一點財物,都被稱讚不已了,何況把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拿來佈施,那可以說真的是超級大福德…!
但須菩提卻說,之所以福德超級大,是因為「是福德即非福德性,是故如來說福德多」。如來說福德多,就是以第一義說福德多的意思,所以福德不能言說。因為無法言說,無法想像,才會超級大。如果佛陀不用三千大千世界來說,還真無法讓我們忖度所謂「第一義的大」。
既然講不清楚這「第一義的大」,到底有多大?那想俗稱(俗諦)的大,應該可以吧!什麼是福德?如果定義為被「大大誇獎」就是福德的話,這樣可以稱為大到講不清楚嗎?這明顯的不是如來說的福德大。如果定義為可以「大大賺錢」就是福德的話,這樣可以稱為大到講不清楚嗎?這明顯的不是如來說的福德大。…誇獎也好,賺錢也罷,既然我寫得清楚,就不大。再多的誇獎,受用結束就沒了,不能說真的多。歷史流芳最久了,能多久呢?我們能認識幾個歷史上的老外呢?更何況隨著政治價值的變遷,我們甚至連歷史上非常有貢獻的華人,都有人嗤之以鼻!時好時壞,這樣能稱為福德多嗎?這明顯的都不是如來說的福德大。
因此我們得到一個義趣,如果自己把超級多的七寶拿來佈施,最後自認為這福德有個(或幾個)特性可以形容或度量,那再多也多不到那兒去,倘若再考慮環境條件的變遷,那到底是不是福德?恐怕還得打一架才知道!悲哀得很!!!這哪還能說福德多呢?現在應該已經知道為什麼須菩提還要補上「是福德即非福德性」了吧?沒有加這句話,前面他說的「很大」,就是在打妄語了!
接下來的經文就更不可思議了,佛陀說,如果有人體會金剛經中的義趣,並以此修正自己的心念與行為,還與人分享經中的任四句話(或百來字),那這個福德比上述的那個超級大福德,還要大很多!為什麼?很簡單,因為這樣最後會讓人成佛。
語音:佛法即非佛法
讀金剛經不能掐頭去尾,不能只看一句話,否則就會完全誤解經義!「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」,就是最典型的例子。如果光看這句子,會以為佛陀告訴須菩提說佛法不是佛法,那豈不成了瘋話!所以要仔細閱讀前後文,才能弄清楚為什麼佛陀會說這麼一句話。
這句子裡所謂佛法,乃指諸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,亦即所有佛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方法。佛陀說過去所有成佛的人,對一切世間,以金剛般若波羅密(能破除煩惱障的無上智慧)觀照行持,故能成佛。所以佛陀才說,三世一切佛(過去、現在、未來所有佛)都因具足金剛般若波羅密才成就等正覺的。而這所有佛的成就方法(佛法),最後都共證緣起法性,因此所說的法必然契合三個特徵(三法印),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寂靜涅槃。所以自認為自己成佛的人,就是尚未成佛!還有一個能成佛的我,怎麼有可能成佛呢?這就是為什麼佛陀的學生問「佛是什麼?」時,佛陀的第一個反應是「默然(沒吭聲)」,再問才回個「不可說」。然而成佛是自作證的,圓證緣起法性,那只能心領神會的「哇烏…」,不可思議,無法言說。實證第一義諦,當然無法言說,說了就不是第一義。
大家應該可以意會我的結論了吧?用金剛經的智慧所證悟的法,是第一義諦,當然無法言說,說了就不是第一義。所以佛陀告訴須菩提說,一切佛的法都是從金剛智慧所衍生,又因擔心須菩提誤以為佛陀是在說那些如標月指的佛法修多羅(言說或文字)教義,故加了一句「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」。白話文就是說,「須菩提、我剛剛說的那個所謂的佛法,是指那不可言說的第一義諦」。在金剛經中,常常會用「如來所說法」,來代表這無法言說的第一法義。
備註:「標月指」是說用手指著月亮,可以引導人看到月亮,但是手指卻不是月亮!有許多人誤以為佛陀的言說是第一義,所以就有了法執,不但成不了佛還誤己誤人,造大惡業!因此佛陀才說,他所說的法如「標月指」,大家循此見月(煩惱解脫),千萬不要見到標月指,就以為看到月亮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