語音:見諸相非相
佛陀告訴須菩提說:「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」。讀佛經必須完整理解,不能斷章取義,否則容易得到錯誤的結論。這可能是為什麼佛陀在金剛經中,不斷重復要大家至少讀四句話(四句偈或四段),這樣才有機會看到完整的法義。
「諸相非相」不是否定「相」的存在。倘若當下的「相」是不存在的,那就應該沒有「見」的問題。也不能告訴別人說,那都是沒有的,不要受影響。明明被打到就要痛死了,卻跑來告訴我「諸相非相」,所以不要理會。這麼說只會製造出兩種人,信以為真的變成瘋子,還有不信的變成謗佛者。
所以「諸相非相」不是說「所有相都不是相」的意思,這種直接否定的見解,與斷滅論是幾乎等同的想法,為佛陀所不許的認知。這樣的過失起因於對經文的掐頭去尾所引起,所以要理解的是「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」,而不是只有「諸相非相」。「見諸相」就表示當下諸相的存在,從當下複雜宇宙人生的呈現,所謂的「見」不只是用眼睛看到的而已,應該是一切所能覺察的當下現象。因此完整的解釋是,一個修行者,如果對於當下所能覺察的一切相(現象),都能夠即時認知其無法真實擁有的空性,並進一步的體認當下諸相其實有無量認知(無量義),這樣的修行者,才能稱為認識「佛、如來」。
所以在這段經文一開始,佛陀先問須菩提,能否以身相見如來。這等於從最簡單的眼睛所見討論起,須菩提當然知道佛陀的義趣,因為佛陀告訴過他「身相即非身相」。因為佛陀的身相,隨著體能狀況剎那剎那不同,昨天的身相是佛,還是今天的才是?只要認定當下的身相是佛,那過了當下,佛就不見了!更何況,就算是當下佛陀的身相,也有無量義啊!提婆達多曾在山上拿石頭丟佛陀,在他的見當中,佛陀是眼中釘!然而阿難看到佛陀時,金光閃閃莊嚴異常,在他的見當中,佛陀是無可比擬的殊勝!把佛陀的身相當敵人是不對的見解,然而阿難把佛陀殊勝莊嚴的身相當成崇拜的對象,一樣是不對的,所以在楞嚴經上被佛陀指正。
所有人一見到相(呈現、結果、業報、…)就被卡住,產生五蘊執著,不愛的想排斥,愛的想永遠擁有。但是「相」隨著時間變化,就算當下的認知,也是千奇百怪,連自己過了今天到底還愛不愛都說不準。所以不只是自己的相隨心轉,包括能見的一切也都隨心轉,因此佛陀說「所有相皆是虛妄」。我們就都是因為看不透這個真實狀況,所以才產生怨憎會與愛別離的苦。
一個菩薩如果執著在所見的一個相上,就失去了觀察及剖析緣起(相的來龍去脈)的能力,也因此見不到相的無量義,這樣就可能讓所有的心念與行為產生過失,顧此失彼而不圓滿。我想這應也是佛陀對發菩提心的菩薩們最懇切的叮嚀吧!
語音:金剛傳承
由於佛陀在金剛經中的演說方式,實在是太稀有難懂,「肯定+否定」的句型,在語義上(對讀書少的人)顯得神秘、(對讀太多書的人)顯得矛盾、(對很會思維的人)顯得深奧。所以須菩提為後世眾生擔心的詢問佛陀,這麼說法以後會有人可以搞懂,而相信佛陀說的話是真的…。
佛陀要須菩提不用擔心這一點,佛陀說,就算是如來入滅(意即佛陀圓寂)後,後五百年(註),仍然會有人讀到金剛經時,可以大徹大悟!所以他要須菩提不用擔心這件事。兩千多年來,金剛經一直被當成是一切佛法的正法眼藏,也就是說金剛經是佛法的濃縮精緻版,是進入佛陀智慧核心的必經之道。因此不知有多少人傳誦金剛經,解釋金剛經,把金剛經的精随一路傳承下來。所以佛陀要須菩提不用多慮,現在看來的確是如此的。
從緣起大義上來觀察,有因有緣佛陀才演示金剛般若(無上解脫智),過去無量時間中,一切已生已滅的文明,有佛出世(有人拿到佛這個學位)時,都必然要演示他的無上解脫智的。因為一切凡情中的佛陀,怎麼可能不凸顯他的無上解脫智呢?這樣的演示是水到渠成的,自然流露,就像金剛經的一開始,「世尊食時,著衣持砵,入舍衛大城乞食,…」。這麼簡單的日常動作,都讓我每每感動莫名,當時那可是天下所有國王都跪下來頂禮的老師啊!這樣的行雲流水…我們啊!只要當個芝麻綠豆官,就排場大得很,能這麼輕安過日子嗎?
所以眾生即非眾生,因為那是演示佛陀無上解脫智,不可分割的一部份。這樣的人,不管在什麼時候,只要有機會聽聞如金剛經的語句,就必然能引起過去在無量個佛陀處所所薰習的解脫法味,因而大徹大悟。這在歷史上最有名的案例,應該是禪宗六祖的惠能大師吧。
佛陀在這段經文中,明白的告訴我們,凡是有機會聽聞金剛經的人(譬如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您),並因而生出信心,那他必然是在過去生中,於無數個佛陀的處所,聽聞佛陀演示無上解脫智,為佛陀之所以是佛陀不可分割的一部份!所以說如來悉知悉見。!
註:根據前後文,應指末法期的最後五百年,也就是彌勒菩薩要來娑婆成佛的階段。有人認為是佛法在印度傳演約三個五百年的某一個五百年,可能較多人以為是第三個。不過以佛陀對世間成住壞空的精準理解,我想應該是前面的理解較符合前後文的意義。不過可以確定的是,佛陀說就算在佛圓寂很久之後,仍然會有人讀到金剛經時,可以大徹大悟!
語音:入無上解脫道
佛陀在般若智慧傳承的這段開示裡,清楚的指出入無上解脫道的條件。這可以說是所有經典中最簡單且直接了當的法門,我未曾讀過更簡單的!我把這分成兩個層次,初步的「聞是章句,乃至一念生淨信者」,還有「持戒修福者」。前者就像是預訂「解脫門預售票」的人,後者是已經買了「解脫門票」的人。
這無上解脫門的預售票要怎麼訂呢?佛陀說,只要有機會聽聞金剛經中的章句,然後一念生淨信,就預訂到了,而且如來悉知悉見。何謂一念,根據佛經上的時間單位換算,一念約為0.018(或有說0.013)秒,大約是13到18個mini-seconds左右。所以當一個人聽到金剛經的章句,那怕他只是在百分之一秒內,有了一閃而過的信念,那他就得到了預入無上解脫門的因,而且這是得到佛陀保證的,將來(拿錢來沒用!)只要持戒修福就可以換到門票而入門。Well!這樣夠簡單吧!
持戒修福不需別人幫忙或允許,只要自己願意就可以!持戒可以換來身心的自在,因為持戒可以脫離五欲六塵的魔掌。在戒德的護持下修福,就不至於因為佈施而產生傲慢心,或希求被尊敬的心,如此即入菩薩行。這樣的菩薩道行者,在有機會聽聞金剛經時,如能思維般若智慧,就可破除四相,大徹大悟,因而入菩薩密行。
這一段佛陀的保證,可以說非常希有難得,能知能行,真可謂是百千萬劫難遭遇。阿彌陀佛,善哉善哉!
語音:法及非法
「法」是指佛法,那「非法」想必就是非佛法的意思了。這麼理解在邏輯上不能說是錯的,但卻不夠完整,也與實際真相(第一義諦)不同!到底法及非法是什麼?
簡單的說,佛陀看世間相後,所覺悟的道理就是「法」;然而凡夫看世間相後,所覺悟的道理卻是「非法」。最關鍵的是,佛與凡夫看相同的世間相,卻有截然不同的覺知。如果用電腦程式的術語來理解,就更容易體會,電腦程式的運作模式是「輸入(input) →處理(process) →輸出(output)」,「輸入」都是「世間相」,但「輸出」卻有「法」及「非法」之別。因此問題出在佛與凡夫的「處理(程式)」不同,佛的「處理(程式)」是用覺正淨寫出來的,而凡夫的「處理(程式)」是用貪嗔癡寫出來的,難怪輸出(output)會不一樣。
因此以世間的角度觀察「法及非法」,我們並無法用二分法來認知,把一切區分為二,互不相容!這樣認識「法及非法」,與佛陀所證悟的,顯然有出入!所以佛陀說,他說法時常用「以船渡河」為例,佛陀所證悟的法,就像是一艘船,只要依法修正心行(debug自己的程式),像是坐上佛陀提供的法船一樣,就可以橫渡生死河,到達究竟解脫的對岸。但如果有人到了對岸後,也把船扛上岸背著走(法執)!本來協助解脫煩惱的法船,這下子成了製造煩惱的負擔!所以心若執法,法即非法,因為法執會製造煩惱!
放下執著就能煩惱解脫,佛陀就是教我們解脫煩惱的老師,他所講述親證的方法即為佛法。倘若我們放下一切,卻跑去執著佛法,沒有接觸佛法時,人就像要發瘋,這下佛法全成了煩惱法,豈不顛倒至極!所以佛陀告訴菩薩們,法與非法都應捨。不應有固執特定的法可以說,而是要隨機隨緣,說出能破除煩惱的法。
語音:不可取不可說
接下來的一段經文,是須菩提的心得報告。他把佛陀所悟的道理,單刀直入的形容得極為貼切,如非解空第一的須菩提,當時可能無人敢這麼說吧。他說:「所謂佛陀的無上正等正覺(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),並無法定格認識,也無法以一套不變的說詞來形容,因為如來所說的法,都不可取不可說」。
佛陀悟道,是明白了世間相緣起緣滅的道理。不停的隨著條件變化,是世間的實際情況。佛法是佛陀教我們的生活方法,思維模式,行為準則。目的是為了因應不停變化的一切而不產生煩惱,所以佛陀必然是按照不同條件,講不同的因應之道,所以說無有定法可說。
如果要細微的辨別金剛經裡,須菩提的用語,他稱呼佛時,就是指他的老師佛陀(釋迦佛)。如果用「如來」,那都是指第一義諦的人稱代名詞。所以須菩提講話,是很精準的,前面說「如我解佛所說義」,這當然是在說「佛陀說的法所指向的那個第一義」。這表示佛法是第一義的指標,而卻不是第一義諦。所以佛法是隨緣流轉的,是變化而沒有固定內容或樣式的。
我們都知道第一義諦無法言說,也不能執取。但是如何表達第一義,在心得報告時,倘若要讓後世的我們也能體會一二,然後又不至於產生誤解,似乎對完全證悟法的第一義諦的那個佛陀的圓滿自覺,必須要有個名稱,所以就用多陀阿伽陀(Tathagata),我們翻譯為「如來」,以此當為那個要說不可取不可說的佛陀所覺勝義的代名詞。因此後面須菩提接著說「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」。
最後須菩提舉了一個例子,證明自己的心得是有事實根據的。他說一切悟道的聖人,如四果聖人(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),都是因為悟入緣起空性的勝義而成就的,但卻各自有差別。然而這樣的成就,因有法執而成為「非法」,因無法執而成為「非非法」,一切法都是「此生故彼生,此滅故彼滅」。包括成為聖人,也是圓滿了轉凡成聖的條件,然後才成為聖人。因緣不足,則果不滿,這是必然的真實狀況!